提到运输机,军迷难免对当年运10下马唏嘘不已,然后真正这款运输机研发到下马的一些内幕细节还是国大退役教授张召忠同志在“防务新观察”栏目透漏出来的,洋洋洒洒几百句话,让对运-10的前世今生感兴趣的网民跟随利刃看运-10下马到底有哪些内幕吧?军事专业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clip_image001

一是运-10下马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运-10”项目启动于1970年7月,正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根据毛主席“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飞机嘛!”的最高指示,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三机部传达主席指示,8月决定由三机部与上海联合研发代号为“运-10”的大飞机,代号“708工程”。

1972年中央军委审查通过了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74年2月调拨1架波音707飞机作为试验机试飞,1976年7月制造第一架用于静力试验的飞机,1979年 12月制造第二架用于飞行试验,1980年9月首飞成功,到1985年,“运-10”共飞了130个起落,170个小时,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高飞行升限11000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从性能上看,“运-10”客舱容量302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已经达到了“大飞机”的标准。

1985年2月,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经费耗尽,“最高指示”已经过去了15年,有关部门对“运-10”的命运采取了低调的态度,悄悄地停止了拨款,“运-10”就这样静静地隐入了历史的烟尘。一个大型航空科研项目,由最高指示而起,中途没有最高指示跟进,那么它必须无奈地下马,中国相关政策缺乏延续性从历史上讲是自古有之,在1980年代再次出现也不足为奇,在当代中国城市建设仍反复上演也令人唏嘘。

二是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无力支撑大运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航空工业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发展程度的综合体现,而中国工业体系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国后跟随苏联建立的工业基础也不雄厚,推崇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中国没有搭上现代工业的班车,复制苏联模式又因为老师盛气凌人只学到了皮毛,这种羸弱的工业体系怎能顺利造出高技术的大飞机。

361图书馆--clip_image002-3.jpg">clip_image002

生不逢时的运10

运-10飞机在设计上虽然参考了波音707机型,但在材料、制造、装配工艺等方面的缺陷无力支撑先进的设计方案。“运-10”飞机的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必须进行全新研发,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大型航空发动机,依据波音707的“JT-3D”发动机仿制“涡扇8”发动机并不是如美国人想象那样简单的“逆向工程”,引进英国“斯贝”涡扇发动机仿制“涡扇9”也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事实正是“涡扇9”直到2002年才开始小批量生产,装备了我国的歼轰7“飞豹”)。

材料加工方面,“运-10”的机身结构、锻件、蒙皮制造也非当时的工业实力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机体龙骨制造缺乏5万吨级的巨型水压机,机身连接缺乏高强度的爆破焊接技术和复合材料技术,导航和雷达系统更无从谈起。研发单位采取因陋就简的办法,没有制造大型飞机合金蒙皮的设备就用小型军用飞机的蒙皮拼接,没有加工大型机体龙骨的巨型水压机就用小型设备分段锻造再组合拼装。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运-10”空重大幅度超标,机体长度减少了几米后空重仍然比波音707重,还使飞机的结构强度降低,隐患重重无法保证安全。从这个角度讲,这种没有基础强行上马的项目最终下马,也是工业发展客观规律的一种胜利,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361图书馆--clip_image003-1.jpg">clip_image003

三是对大型运输机的使用需求不足。“运-10”当初根据最高指示研发的目标,是为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提供专机,性能要求是高航速大航程,向东飞到美国让周总理去开联大会议,向西的需求就是开到欧洲“社会主义明灯”阿尔巴尼亚。除了这两种重大需求,在民用航空方面,1970年代的中国人出国、外国友人到访中国的比例少之又少,客运需求不高;对外经济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很少,也没有太多的货运需求。在军用航空方面,轰-5于1967年批量生产装备中国空军部队,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能够满足,1969年轰-6批量投产,担任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中国空军战略轰炸力量也有了核心。

从军民两个领域的需求来讲,“运-10”都没有非要一张白纸从头研发的强烈需求,仅凭维持了6年的最高指示就强行上项目,不能不说有“大跃进”的遗风。回顾“运-20”近些年的研发之路,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它有明显的使用需求。从民用角度讲,中国经济发展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客运货运需求比1970年代呈几何级数增长;从军用角度讲,苏联解体后中国上升为美军的主要作战对手,奥巴马上台后又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将6成兵力投向中国周边,解放军必须以陆海空天电磁赛博等全维的发展对强敌形成威慑,这时对大运才是真正紧迫的需求,所以才有“运-20”从2007年立项到2013年首飞成功的巨大成就。

361图书馆--clip_image004-1.jpg">clip_image004

第三架运10由于经费不足,仅完成2/3。

因此,“运-10”飞机下马既没有某些所谓的“汉奸、买办、洋奴”的千古罪过,也没带来无大运而国门告破的伤痛,它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年代应运而生的畸形儿,有的只是缺乏客观、科学、严谨的遗憾,还有对“文革”那种盲从的警醒。前路漫漫,希望“运-10”成为前车之鉴,让中国的强军之旅走得更顺利更坚强。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