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现代设计系列丛书:电动汽车设计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电动汽车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车辆的动力学基础、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分类和选型原则、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设计原理和控制策略、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和高压电安全设计等。

编辑推荐

《汽车现代设计系列丛书:电动汽车设计基础》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1章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1.1电动汽车发展的必要性

1.2电动汽车及其分类

1.2.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2.2纯电动汽车

1.2.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3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1.3.1整车技术

1.3.2电池技术

1.3.3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1.3.4整车控制技术

1.3.5电动车充电技术

1.4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1.4.1国际电动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1.4.2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发展现状

第2章 车辆驱动和制动系统基础

2.1车辆纵向动力学

2.1.1车辆阻力

2.1.2车辆动力学方程

2.1.3纵向轮胎力与滑动率之间的关系

2.1.4法向载荷计算

2.1.5轮胎有效半径计算

2.1.6动力系的牵引力和车速

2.2车辆性能

2.2.1最高车速

2.2.2爬坡能力

2.2.3加速性能

2.3制动性能

2.3.1制动力

2.3.2前后轮轴上的制动力分布

第3章 电驱动系统

3.1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对电动机的要求

3.2直流电动机驱动

3.2.1直流电动机的结构

3.2.2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

3.3异步电动机驱动

3.3.1异步电动机的结构

3.3.2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

3.4永磁无刷电动机驱动

3.4.1永磁无刷电动机的结构

3.4.2永磁无刷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运行特性

3.4.3永磁无刷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3.5驱动系统电动机的选择

3.5.1电动机类型选择

3.5.2额定电压选择

3.5.3额定转速选择

3.5.4额定功率选择

3.5.5额定转矩选择

第4章能量存储系统

4.1电动汽车对电池的要求

4.2电动汽车电池分类及特点

4.2.1铅酸电池

4.2.2镍镉电池

4.2.3镍氢电池

4.2.4钠硫电池

4.2.5钠氯化镍电池

4.2.6锂离子电池

4.2.7锂聚合物电池

4.2.8空气电池

4.3电动汽车电池的应用及发展

4.3.1电动汽车电池的工作特点

4.3.2电池的充电设备

4.3.3电池管理系统

4.3.4电池的使用和维护

第5章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设计原理

5.1驱动系统的构造及其设计任务

5.1.1驱动系统的构造

5.1.2串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1.3并联式混合动力电驱动系

5.1.4设计任务

5.2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电耦合系统设计原理

5.2.1电耦合装置

5.2.2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5.2.3发动机/发电机额定功率值的设计

5.2.4峰值电源设计

5.3并联混合动力系统—机械耦合系统设计原理

5.3.1运行模式

5.3.2控制策略

5.3.3并联式电驱动系参数的设计

5.4混联混合动力系统—机械耦合系统设计原理

5.4.1运行模式

5.4.2混联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第6章 纯电动汽车整车设计

6.1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原理与结构

6.2电动汽车辅助系统

6.2.1电动空调系统

6.2.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6.2.3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系统

6.3纯电动汽车高压电安全设计

6.3.1漏电检测

6.3.2器件的选择

第7章 燃料电池汽车设计原理

7.1燃料电池汽车结构

7.1.1燃料电池系统

7.1.2 DC/DC变换器

7.1.3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

7.1.4辅助电池及其管理系统

7.2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7.3燃料电池汽车控制策略

7.4燃料电池汽车参数设计

7.4.1电机功率参数确定

7.4.2燃料电池系统功率设计

7.4.3峰值电源的功率和能量设计

7.5设计实例

第8章 电动汽车控制策略

8.1电动汽车整车电子控制系统

8.1.1电动汽车整车电子控制系统

8.1.2电动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8.1.3电动汽车安全控制系统

8.1.4电动汽车信息电子控制系统

8.2 CAN总线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8.2.1车载网络总线概述

8.2.2 CAN总线的应用

8.3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策略

8.3.1纯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8.3.2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8.3.3燃料电池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8.4整车故障诊断功能

8.4.1电动汽车的故障诊断

8.4.2电动汽车故障诊断的基本流程

第9章 电动汽车电磁兼容理论与设计

9.1电磁场理论基础

9.1.1矢量分析

9.1.2麦克斯韦方程组及边界条件

9.1.3坡印廷定理

9.1.4均匀平面波

9.2电动汽车主要电磁干扰源分析

9.2.1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

9.2.2 DC/DC变换器系统干扰源分析

9.2.3电动机的电磁干扰

9.3电动汽车主要干扰传播途径

9.3.1传导耦合

9.3.2辐射耦合

9.3.3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控制器耦合途径

9.4电动汽车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9.4.1接地设计

9.4.2屏蔽设计

9.4.3滤波设计

9.4.4瞬态噪声抑制

9.4.5动力总成控制器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第10章 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设计原理

10.1再生制动概述

10.1.1再生制动基本原理

10.1.2市区行驶时的制动能量损耗

10.1.3再生发电理论基础

10.1.4再生制动系统结构

10.2再生制动的功率转换电路

10.2.1斩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10.2.2升压斩波器工作原理

10.2.3电动汽车再生制动系统原理

10.2.4再生制动的简化数学模型

10.2.5再生制动的影响因素

10.3电动汽车制动力分配

10.3.1制动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10.3.2传统汽车制动力的分配

10.3.3电动汽车制动力的分配

10.4典型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10.4.1并行再生制动系统控制策略

10.4.2最佳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

10.4.3理想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

10.5再生制动案例分析

10.5.1再生制动力分配

10.5.2仿真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文摘

在实际应用中,因动力电池维护不当而导致动力电池系统故障的比例达30%以上。因此正确对动力电池组进行维护、保养,是延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

对于一些动力电池电源为免维护电池电源的电池系统来说,免维护只是免除了以前的测比、配比、定时添加蒸馏水等工作,但工作状态对动力电池的影响并没有改变,不正常工作状态对动力电池造成的影响没有变,这部分的维护检修工作仍是非常重要的。所有动力电池实际可用容量与动力电池放电电流大小、动力电池的环境工作温度、储存时间的长短及负荷特性(电阻性、电感性、电容性)密切相关。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往往会造成动力电池实际可用容量远小于额定标称容量。为了使动力电池的实际可供使用容量尽可能地保持不下降,应保持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特性不致随时间增长而明显恶化,以延长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4.3.4.2动力电池的安装

动力电池应尽可能安装在清洁、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并避免受到阳光直射,远离加热器或其他辐射热源。动力电池应当正立安装放置,不可倾斜。动力电池组间应有通风措施,以避免因动力电池损坏所产生的可燃气体引起爆炸和燃烧。因动力电池在充、放电时都会产生热量,所以动力电池组间的间距一般大于50mm,以便使动力电池散热良好。同时动力电池间连线应符合放电电流的要求,对于并联的动力电池组连线,其阻抗应相等,不使用过细或过长连线用于动力电池和负载的连接,以避免电流在传导过程中在线路上损耗和产生热量,给动力电源系统的安全运行留下隐患。

动力电池在安装前,应验证动力电池生产与安装使用之间的时间间隔。逐只测量动力电池电源的开路电压,动力电池搁置时间较长,开路电压将会很低,此时该动力电池不能直接投入使用,应将其进行充电后再使用。安装后应测量动力电池组电压,可采用数字表直流挡测量动力电池组电压。如动力电池组为两组动力电池单元串联后的并联连接,在连接前应分别测量两支路电压,即(串联后的第一并联支路电压)不小于N×V1(V 1为串,N为并联支路串联的动力电池单元数)。

动力电池安装或更新不能采用新老结合的组合方式,而应全部采用新动力电池或全部采用原为同一组的旧动力电池,以避免新老动力电池电源工作状态之间不平衡,影响所有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及效能。对于不同容量的动力电池,绝不可以在同一组中串联使用。

一般情况下,新的动力电池在安装完毕后,要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充电,即按额定容量1/10的电流来进行初充电。动力电池放电终了可进行再充电,即正常充电。

4.3.4.3动力电池的搁置与放电

尽量避免使动力电池长期闲置不用或使动力电池长期处于浮充状态而不放电。由于动力电池长期不用,动力电池长时间自放电而能量得不到补充或动力电池过度放电都会使动力电池“硫化”,从而使其内阻增大,放电性能变坏。为了保证动力电池总是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长期搁置不用的动力电池必须每隔一定的时间充电一次,以达到激活动力电池的目的,尽可能恢复动力电池原有的容量数。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