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是中医最具特色的临床学科之一,它的主要特点在于: (一)重视手法:内科治疗的手段是靠药物,而推拿主要是通过手法来达到其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手法的练习非常重要。为了使学生能尽快地准确地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在编定课件时,我们将基本手法和每个病的治疗方法拍摄成动态画片,便于学生学习。 (二)治病范围广:推拿不仅治疗骨伤疾病,对内、妇、儿等科也有较好的疗效。因此,课程内专设内科篇和小儿推拿。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中医和针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讲授和示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医学理论基础及有关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还能掌握手法的操作要领,手法的基本作用及推拿对每个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法。 推拿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四大部分。总论主要讲述推拿的简史、作用原理、治则治法、常用诊断方法和成人推拿手法,其余三篇,主要讲述了软伤病、内脏病、儿科病的诊断和治疗。

导读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成书的两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歧伯按摩》(已佚)反映当时推掌独特的治疗体系已经形成。在这两部医著中,推拿所占比重之大,可以看出推拿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用原理

推拿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

调整阴阳

《素问· 阴阳应学大论》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体内部的一切矛盾斗争与变化均可以阴阳概括,气血不和,营卫失调等病理变化均属于阴阳失调的范畴,阴阳的失调是疾病的内在根本,贯穿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阴阳而已。”人体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推拿要以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调整阴阳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经络、气血而起作用的,因为经络遍布全身,内属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通过气血、经络影响到脏器及其它部位。如对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使用适当的手法,可使亢进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亦可通过手法促其蠕动,恢复正常。有人通过穴位推拿观察胃的运动,对两侧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推拿,结果表明:脾俞、胃俞在推拿后引起胃运动的增强,足三里则引起胃运动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胃运动增强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减弱,而在胃的运动的减弱时,推拿后往往胃的运动增强。

补虚泻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说来,人体物质之不足或组织某一功能低下则为虚,邪气有余或组织某一功能亢进则为实,临床实践证照。推拿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使人体气血津液,脏腑经络起到相应的变化,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生理研究表明:对某一组织来说,弱刺激能活跃、兴奋其生理功能,强刺激能抑制其生理功能。在临床上,对脾胃虚的患者,治疗时,在脾俞、胃俞、中腔、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有节律的刺激,可取得好的疗效;胃肠痉挛患者,则在其背部相应的俞穴,用点、按等较强的手法作短时间刺激,痉挛即可缓解。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也是如此,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病,可在桥弓穴用推、按、揉、拿等手法作重刺激,平肝潜阳,从而降低血压;由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病,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较长时间的轻刺激,健脾化湿,从而降低血压。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推拿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从本质上看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的部位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当然手法的轻重,因各人的体质、接受手法的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从患者的酸胀感来衡量,产生较强烈的酸胀感的为重手法,轻微的痉胀感的为轻手法。

在推拿治疗中,手法的频率和方向对补虚泻实亦起着重要的作用,手法的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仅是量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的变化,则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仅具有舒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为作用,但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则具有活血消肿,托脓排毒的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痈疖等疾病。因高频率的手法,能量扩散少,能有效地深透于组织中起到“清、消、托”等作用,称之为泻,反之则为补。手法的事向在特定的治疗部位有不同的补泻作用,如在腹部摩腹,手法操作方向与治疗部位移动的方向为顺时针时,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若手法的操作方向为逆时针,而治疗部位的移动方向为顺时针时,则有增加肠胃的消化功能,起到补的作用。历代文献中,有关手法的方向跟治疗的补泻关系亦有大量记载:《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在沿经络的推拿中,一般为顺经推拿的补,逆经推拿为泻。《针灸传真》说“指针无疏于金针,金针补泻,不外上下迎随。指针补泻,亦不外上下迎随……”。

活血化瘀

瘀血是因血行失度而使机体某一局部的血液凝聚而形成一种病理产物,而这一产物在机体内又会成的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推拿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法消除瘀血。

促进流通

现代医学研究已表明微循环障碍是形成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促使血液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动脉与静脉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压力差,如果这一个压力差达不到一定的数值,血液流动减慢,甚至停留,形成瘀血,推拿手法虽然作用于体外,但手法的压力能传递到血管壁,使血管壁有节律地压瘪,复原,在压瘪时,在按压处的近侧端,由于心脏的压力和血管壁的弹性,局部压力急骤增高,急速放松压迫,则血液以短暂的较大的冲击力向远端流去,由于动脉内的压力较高,不容易压瘪,而静脉内又有静脉瓣的存在,血液不能逆流,故实际上是驱动微循环内的血液从小动脉流向小静脉。由于血液中物质的交换是在微循环过程中完成的,故推拿对微循环中血液流通的促进意义重大。这是其活血化瘀作用的一个方面,有人通过实验发现在肩部进行推拿时,手指的甲皱微循环明显加快,流速提高有明显的意义,指端血管容积增加,而这一容积的增加,在推拿停止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有人观察了在动物的腹部使用摩法后,动物肠的微循环微血管清晰度、微血管的排列,襻顶瘀血、流速流态及血色的改变较为明显。

改善流变

瘀血与血液的流变有很大的关系,血液的粘稠度越高,越不容易流动,血液的粘稠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血液流动速度有关,血液流速越快,粘稠度越低,流速越慢,粘稠性越高,当流速减低到一定程度时,血液就会聚集、凝固。而推拿通过手法挤压的作用,可以提高流速,改善血液的流变。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推拿对瘀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是在高切速下,还是低切速下,全血比的粘稠度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亦得到增强,血液流速得到明显提高。血液成份的改变对血液流变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推拿的研究表明,推拿之后,健康人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白细胞的噬菌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强。对贫血患者的推拿显示,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增加。

降低阻力

血流阻力是血液流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与小血管管径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流体力学计算,血管的阻力与管径的四次方成的反比,因此,即使血管管径的微小变化,亦可较大幅度地降低血液流通的阻力,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可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扩大管径,另外,研究亦表明,通过使用手法一方面降低交感神径的兴奋性,另一方面促进血液中游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解、排泄,从而促进小动脉管径扩张,而降低血流阻力。

由于手法对躯体外表的压力和手法操作时产生的摩擦力,可大量地消耗和去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从地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降低血流阻力起到良好的作用,研究已显示,推拿同时改善了淋巴循环。

心功能

心脏有节律的博动是形成血液循环的主要因素,心脏每博输出量是衡量循环功能的主要标志,研究表明,通过适当部位的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有人选用内关、心俞两穴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心率减慢,心肌舒张期延长,血液灌注也随之增多,提高了心肌的氧供,左心室舒张未压降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增强。

微循环

在机体中,微细而呈网状管道的血管称为血管网,其中的血液循环称之为微循环, 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在安静情况下,平均仅有8~16%的毛细血管是开放的。在推拿前后有人进行了对比,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增加据此又进一步对动物实验,对家兔跟腱切断再缝合,缝合后行筒部推拿治疗,发现推拿局部毛细血管的开放量最高增加到32%,发现治疗组跟腱断端有大量小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血管网,而对照组动物仅跟腱周围组织中有一些管壁增厚并塌陷的小血管,血管中还有许多血栓形成,呈瘀血状态。由于有新的血管网的建立,推拿组断裂跟腱的修复还较未推拿组快。研究亦发现被推拿部位的毛细血管数,较推拿前增加了五十多倍。

舒筋通络

肌肉的收缩,紧张直至痉挛,经络不通,局部麻木不仁,疼痛是推拿临床的常见症状。推拿可以通过疏筋通络,消除上述症状,以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组织损伤后,损伤部位可以发出疼痛刺激,通过人体正常的反射作用,该刺激可以使机体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收缩,紧张直至痉挛是这一状态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的活动,防止过度的运动而牵拉受损处,从而引起疼痛或再损伤。此时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肌肉紧张、痉挛不能得到较的缓解,痉挛的肌肉压迫穿行于其间的血管,致使肌肉的供血量明显减少,而痉挛状态的肌肉所需的血量远较松弛状态的肌肉为高,因此,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引起炎性疼痛,肌肉的长期的、慢性的缺血、缺氧,使损伤组织形成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以至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长期发出有害刺激,从而加重疼痛和肌肉的紧张、痉挛,形成一恶性循环,推拿能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和恢复。

生理研究表明,调节肌肉张力的神经组织有位于肌腹的肌梭感受器和位于肌腱的腱梭感受器,前者兴奋时可使肌肉加强收缩,后者兴奋时可抑制肌肉收缩。运动生理研究证实,受累的肌肉充分拉长后可使腱梭感受器兴奋。推拿可通过运动关节类手法拉长受损的肌肉,从而消除肌紧张、痉挛。

局部组织温度的升高,亦可使肌紧张、痉挛得到缓解,《内径》有按之热气至的记载,实验显示,推拿前后,局部温度有明显的提高,而其它相关部位温度亦升高了。

推拿还可起到镇静、镇痛作用,缓解疼痛导致的肌紧张、痉挛,达到舒筋通络的作用,实验发现,在头面部和颈部进行节律性的柔和的手法刺激,可使脑电频率变低,出现α波形,表明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进一步研究表明有时推拿的镇静作用一方面是手法刺激对大脑皮层电活动的诱导作用,由于手法的刺激是周期性的变化,因此,使人大脑皮层的冲动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诱导大脑皮层电话动同步化。另一方面是内啡呔的作用,内啡肽比较集中地分布在与痛觉有关的部位,特别是与慢痛有关的部位及痛的情绪反应中枢,如丘脑下部,边缘系统等。推拿可以提高下丘脑内啡肽的浓度。对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表明:在推拿前血清中内啡呔含量比正常人低,推拿后明显增高,疼痛明显缓解,手法操作的时间越长,推拿的次数越多,血清中内啡呔的含量越接近于正常水平。

推拿极有效的镇痛作用目前在推拿临床上得到公认,疼痛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殊感觉 ,对机体来说任何刺激只要超过了其痛阈就会产生疼育感觉,推拿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痛阈和减低刺激量从而达到止痛作用。

循环障碍

有人形象地称疼痛是神经失去血液供应时的叫喊,当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组织所需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不足,酸代谢产物不能及时移去而堆积,局部组织H+浓度增高钾、钠离子泵运行发生障碍,而H+、K+都是强烈的致痛的物质,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剧烈疼痛。而推拿治疗正如前述,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使病变组织血供增加,致痛物慢慢移去或被结合,从而使疼痛消除。乙醚胆碱为致痛物质,研究表明,在推拿麻醉时,患者血液中的胆碱酯酶得到提高,而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使之成为无痛物质。

机械压迫

牵拉可引起局部疼痛,机械压迫、牵拉等损伤首先引起局部炎症肿胀,使组织内压力急剧增高,局部压力一方面直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另一方面可压迫小血管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如肌肉痉挛,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等引起的疼痛。推拿通过手法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痉挛,解除突出物的压迫,纠正关节脱位等,从而消除机械压迫、牵拉的根本原因,还可以消除因机械压迫、牵拉而引起的组织肿胀。肿胀是局部的微循环,化学、免疫的综合反应,损伤后,形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蛋白质降解,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系统。而血小板的代谢产物和凝血因子的降解产物又使局部血管通透性增高,吸引白细胞趋向损伤区域。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组织分解的增强,从细胞中释放出的磷酸根离子、钾离子增多,综合原因使局部组织渗透压提高,邻近组织的水分流向局部。再者由于肿胀压迫,静脉、淋巴回流受阻,形成肿胀,推拿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消除因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发应。

三、闸门学说是在解释刺激引起疼痛时普遍被接收的学说,在每一瞬间,人体内外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信息成千上万,而中枢神经系统不可能同时处理这些信息,只有对一些重要的,达到阈上值的刺激优先考虑,这一信息筛选,犹如一道闸门,生理研究表明,脊髓后角胶状质细胞,对痛觉起闸门作用,而中枢控制系统的下传冲动以突触前抑制的形成控制闸门开关,胶状质细胞通过突触前抑制的形成对传入神经元发挥抑制性作用,因此,由粗感觉神经传入的痛觉不久就被抑制而细感觉神经抑制胶状质细胞,粗感觉神经与细感觉神经的作用相互拮抗。推拿手法的刺激激活了神经粗纤维,此信号传入到脊髓后角,抑制了粗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疼痛信号的传递,好似关闭了闸门,阻止了疼痛信号的经过,从而达到了镇痛。

四、炎性介质的刺激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因素,由于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在病灶周围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缓激肽,5-HT前列腺素、血小板降解产物、P物质等,这些炎性介质也是强烈的致痛物质,推拿手法的局部操作加快了炎性介质与酶的接触,从而使之受到破坏,局部浓度降低而达到止痛作用。

推拿的现代研究证实,推拿的舒筋通经作用还表现在对肌电图的影响,对颈、腰、腿痛患者推拿治疗后,经肌电图检查证实紧张性肌电活动已明显减少或消失。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