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是美籍俄裔历史学博士弗拉基米尔·祖博克创作的历史著作,首次出版于2007年。
该书讲述了前苏联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的历史。祖博克在此书中认为,自斯大林始,长期对苏联领导人的对外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革命-帝国范式,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和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帝国”这两大因素主导了苏联领导人在冷战中的决策。直至戈尔巴乔夫的出现,这一点才发生改变。全书共分10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至第三章斯大林时期,苏维埃帝国的组建,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影响以及斯大林的苏维埃帝国地缘政治的设计、实施和发展;第四至第六章赫鲁晓夫时期,推动苏维埃帝国的发展,分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赫鲁晓夫利用核武器制衡的国家安全思维,以及去斯大林化对苏联思想意识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七至第九章勃列日涅夫时期,苏维埃帝国由盛至衰,揭示了苏联外交缓和、出兵阿富汗和最高权力过渡的过程;第十章戈尔巴乔夫时期苏维埃帝国的崩裂,作者提出了对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的独特解读。书后参列了缩略语、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等以便读者了解史实的出处和进一步探讨研究文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该著作出版于一个十分异常的政治和学术环境之中。为数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考察探讨冷战作为一个重要焦点的对外政策的国际和文化方法。更多的学者正有效地利用能够得到的有关美国冷战对手及其盟友的第一手文件、回忆录和二手资料。 [3]
美籍俄裔历史学博士祖博克早年就读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学专业,曾在苏联科学院研究所、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长期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弗拉基米尔·祖博克致力于东欧社会主义制度解体文件的出版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口述史研究和研读俄罗斯联邦的解密档案,参与多项国际冷战史课题的研究。2007年,祖博克出版了《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

1.对苏联统一团结的思考
书中提出一个特殊观点——即苏联的崩溃,不仅仅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是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崩溃,才导致苏联的解体。作者系统阐释了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即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马列主义思想——这是苏联得以团结的精神支柱。苏联所有内政外交行动几乎都可以围绕这两点来进行分析。书中提出很多佐证这两点的例子——苏联国内的排犹运动,长久以来的大国沙文主义,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所产生的深厚的战争危机感,及其所带来的庞大的军工综合体,对第二世界国家的控制,对去殖民地化的支持等。
随着这两点的动摇和崩塌,苏联开始变得渐渐不稳定,直到最后解体。当然,苏联的瓦解经历了一个过程,从文化解冻运动开始,经历了中苏交恶、东欧动荡、入侵阿富汗等一系列重大失败。苏联国际威信的多次扫地,世界大战的不可能,西方文化的入侵,让苏联渐渐变得妥协与退让,不再团结一致,从对抗转为交流(以戈尔巴乔夫为典型代表),作为主导思想的马列主义被取消,民族主义思想消退。前者导致苏联解体,后者导致东欧剧变。
2.对常规力量与核力量的思考
书中对核力量的分析较为充足,但缺乏对另一支重要力量——常规武装力量的分析。之所以将常规力量与核力量分开分析与比较,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在苏联核力量处于弱势时,苏联认为发展常规力量可以作为与美国平衡的筹码;其二,常规力量的威慑可以带来核威慑所不能带来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北约在西欧布置战术核弹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苏军入侵,以及勃列日涅夫大大加强苏军常规力量的建设,而不仅仅只增强核武器建设。作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威慑力量,苏联对常规武装力量的投入很大,尤其是陆军。例如,苏军曾经在1981年进行了一场名为“西方81”的军事演习。这场演习对西欧各国,以及美国的震慑是非常大的。在军备竞赛中有两种平衡——核平衡和常规力量平衡。正是因为赫鲁晓夫时代两者均处于劣势,才使得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军费开支倍增。因此,戈尔巴乔夫在得到庞大军队的同时,也继承了庞大军备更新以及维护费用。
3.书中对苏联经济的分析稍有欠缺
苏联经济出现畸形发展,主要表现在重工业和军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尤其军工综合体的发展可以获得大量财政预算的支持。作者明确提出这种畸形经济对苏联国家和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也注意到苏联愈发严重的物质生活匮乏,但作者并没有阐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的苏联经济体制中的“剪刀差”,更没有从作者的视角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后果进行阐述和分析。这一问题不像作者一笔带过的“改革失败”那么简单,这一结构是难以彻底更正的——它牵扯着苏联利益集团的利益、正统思想和战略需求。
美国能够对苏联和东欧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苏联人民物质生活与美国人民的巨大差距,这无疑对苏联内部经济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和造成生态灾害的种植玉米运动突显了这一点。1963年和1965年粮食严重歉收时,甚至不得不使用珍贵的黄金储备购买粮食。
4.对斯大林扩张主义是冷战主要成因的思考
书中69—70页清楚写道:“莫洛托夫后来才可以声称……发动冷战的不是斯大林,而是美国。”辩证地讲,冷战成因要由美苏两方来承担。不能忽视苏联在战后的扩张,尤其是在东欧的迅速扩张。但更不能忽视的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种种敌对行为,即西方在战后也在忙于扩张,包括谋求西柏林地区,通过默许苏联在中东欧的扩张来换取苏联在希腊的让步,同时巩固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土耳其和伊朗的强硬政策,在亚洲支持中国国民党以及控制日本,禁止苏军登陆等。这等同于将苏联“包围”起来。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美国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敌对意图十分明显,西方企图以军事同盟和经济援助的方式,遏制苏联任何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对苏联来讲是不能接受的。其一,二战后,苏联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必然会谋求在国际舞台上更大的影响。这与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企图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二,经历了二战后,苏联对自身的安全利益愈发重视,需要在东欧建立自己的缓冲带。这种行动的结果使西欧和美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苏联扩张”带来的威胁,产生“红色恐慌”。反过来,在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本身就具有不安全感。双方这种对对方的恐惧,注定让合作无法持续下去。
5.对俄罗斯“新”意识形态的思考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是苏联共产党被取消执政党地位,俄罗斯人民失去核心世界观和价值观,民众意识形态一盘散沙。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一直努力肃清西方流氓、黄赌毒和暴力等“糟粕”文化的影响,沿用苏联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以期从俄罗斯民族传统和爱国的角度,在全国形成万众一心的团结和众志成城的精神聚合力量,重新恢复俄罗斯民众的信心,建立俄罗斯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园,确立俄罗斯民族“新世纪”的民族精神。这是俄罗斯重新屹立在世界大国之列的精神基础。

            • 温馨提示:
            • 在微信、微博等APP中下载时,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 ,如遇到下载超时的情况。
            • 这时请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然后再请下载浏览
            • 下载过程中提示“文件超时”,请使用客户端,客户端下载地址如下
            •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