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三大高峰”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帮助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前提。大学阶段,是人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期,也是人生的一个转折期,因此,大学生具有自己明显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一般把青年期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青年初期,年龄在14~18岁(一般在中学阶段);第二阶段为青年中期,年龄在18~22岁(一般在大学阶段);第三阶段为青年晚期,年龄在22~27岁(一般为成人前期,已参加工作和已结婚)。

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心理的发展正趋向成熟而又尚未成熟。青年中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千金买骏马,何处买青春”,青春之所以宝贵,就在于它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可以概括为如下“三大高峰”。

一是智力发展高峰。这一时期,人的生理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这为思维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这一时期与青年初期和少儿期相比,所处学习环境不一样,这样就给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大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是欲求发展高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趋向稳定、成熟,个性基本形成,同时富有理想和追求。因此,对知识、技能、爱情、事业、交往、前途、成才等的追求日益强烈,达到高峰。

三是创新高峰。大学生个体素质、追求及身处环境、所受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保守思想最少、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和最富有创新精神。

2.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在心理上正经历着“断乳期”,心理发展很不平衡,时常出现激烈的心理波动或骚动。因此,往往会产生以下10种心理冲突。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大学生一般都有远大的理想,希望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难以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有的只有美好的向往,但没有刻苦努力的行为;有的眼高手低,对现实中的许多事情看不惯,导致行为选择徘徊。这些矛盾冲突在一年级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学时,学习目标明确,期望值高,都想考进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而上了大学后,自己所见到的一切并非原先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加之原来上大学的目标已实现了,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这样就很自然地出现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衡心理和目标失落造成的困惑心理。

(2)情绪与理智的冲突 大学生的情绪是丰富而动荡的,往往容易激动、兴奋、热情,或者转向反面情绪,容易发怒、怄气、与人争吵,甚至打架,容易泄气和绝望。特别是在生活挫折面前,情绪容易呈现极端性。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因此丰富而动荡的情绪就往往与理智发生冲突。

(3)独立与依赖的冲突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强烈希望摆脱家庭、学校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还不成熟,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带有许多“稚气”,因此,又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各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大学生在心理上就产生了要求独立与必须依赖的矛盾冲突。

(4)乐群与防范的冲突 大学生好交际,喜欢集体活动,渴望有更多的朋友和友谊,同时,又不易相信一个人,认为现在各人顾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是带着防范心理,这样就产生了乐群与防范的冲突。也正如大学生自己所说,接触的人很多,但信得过的人很少;同学很多,但真正的朋友很少。

(5)求知与见识的冲突 大学生求知欲旺盛,渴望成才,并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学习中希望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尽情地汲取。但是,认识、理解、分析水平和鉴别能力又有限,容易导致良莠不齐,甚至以丑为美,混淆是非。这样就产生了求知与见识的冲突。

(6)性欲与性惧的冲突 随着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发育日臻完善,加之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性意识萌发,开始追求异性,渴望有异性朋友,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但是,从客观上看,学校纪律、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又有一道道防线和限制。这样就易产生矛盾,轻则造成思想苦闷,影响正常学习;重则心理失衡,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7)逆反与顺从的冲突 大学生由于独立意识增强、思想活跃、思路开阔,一般不愿受他人约束和支配,因此,对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老师及家长的教育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同时,学校、社会是一个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民主又有法制、既有上下级关系又有平等人格的生活环境,大学生必须遵守法纪、服从学校老师和集体。这样,就产生了逆反和顺从的心理冲突。

(8)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当今的大学生一方面自尊心很强,把自己看得很重,往往希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当众表现一番,受到社会的肯定和他人的尊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自卑感,由于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人人都是百里挑一,都各有各的优势和竞争力,不少学生加入新的群体后,有一种新的竞争压力,总认为自己缺乏能力、知识和客观条件,难以出人头地。这样,自尊与自卑心理交织在一起,时常发生冲突。

(9)竞争与求稳的冲突 当今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认为不竞争是没有出路的。但是,竞争是要担风险、花代价的。在实际竞争中,有些学生又怕担风险,习惯安于现状,特别是竞争轮到自己身上时,往往又希望不讲公平,害怕竞争,出现求稳心态。这样就产生竞争与求稳的反差。

(10)追求与安逸的冲突 大学生一般都有美好的追求和向往,都希望一生顺利平安。但是美好的追求和向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有的学生上了大学以后,认为自己“大功告成”,产生安逸感,认为许多事情只要过得去就行了。这样,就产生了追求与安逸的冲突。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标准有特殊的要求。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社会文化的背景,以及大学生具有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1)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这是人格的核心,它要求个体能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全面了解、客观评价自我;能悦纳自己,自信乐观,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妄自尊大;确立生活目标、平时行为选择能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容易实现。

(2)具有健全的统一人格 人格是指个体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知、情、意、行诸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保持气质、性格、能力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所思、所言、所做能协调一致,既符合个体年龄特征,又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与集体融为一体。

(3)具有开朗、轻松的心境 它要求个体保持乐观状态。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开朗、乐观、愉快、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

(4)具有坚强的个人意志 意志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有目标的活动中,进行选择、决定和执行的心理过程。坚强的个人意志要求个体在行为上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自制力和果断性、顽强性。意志坚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困难和逆境面前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并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5)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它要求个体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变现实。能在环境改变时,对环境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使思想、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保持良好的接触和协调一致。

(6)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它会使人产生温暖、安全和舒适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善于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保持与他人、集体的协调关系。

(7)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它要求个体以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待学习。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开发潜能、信仰科学;理想远大、立志成才;善于学习、刻苦钻研;珍惜时间、讲究方法;乐于实践、反复磨炼。

以上七条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尽管学者们在措辞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即涉及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据此,可将心理健康的含义概括为: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对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的状态,有正常的自我调控能力。

链接1-2

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

尽管这些年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逐渐加深,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还是觉得难以启齿,常常不知所措。例如,在对待心理咨询的态度上,就表现出了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态。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黄希庭、郑涌等,1999)显示,当“自己遇到心理困惑、不适时”,只有约1/4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半数以上的学生持“说不清”的态度,还有近1/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相比之下,当自己的同学、朋友或亲属有心理问题时,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会动员他们去心理咨询。可见大学生们在对待他人的心理问题的态度上比对待自己的更为理性,一旦涉及自己时则表现得优柔寡断。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呢?一般而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坦然面对 出现心理问题虽不是什么好事,但也完全不必如临大敌、疑神疑鬼。一些学生可能在情绪上出现一些困扰,或者在身体上出现某些不适,就担心焦虑,甚至害怕长此以往会得上精神病什么的。其实,心理健康也跟身体健康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在不必大惊小怪、怨天尤人。

(2)别急于“诊断” 心理问题本身多种多样,成因往往也很复杂,切忌盲目地从一些书籍上断章取义,或者道听途说,急于“对号入座”,认定自己患了什么病。弄清问题当然是必要的,但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发展性的居多,很多是“成长中的烦恼”,实在不必自己吓自己。

(3)转移注意 心理问题往往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严重。所以,不要老盯住自己的所谓问题不放,不要过分关注自我,而应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全力投入是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4)调整生活规律 很多时候,只要将自己习惯了的生活规律稍加调整,就会给自己整个的精神面貌带来焕然一新的感受。结果,不少所谓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轻松化解了。

(5)不要讳疾忌医 就与得病了去看医生一样,对于严重的、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如果条件具备,大可寻求专家的帮助。

二、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异常表现

凡不健康的心理表现统称为心理异常表现。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大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分为三个层次、四大类型。

首先,按其性质和程度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一般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失衡表现较多、较普遍的为心理适应不良,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感。产生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有追求的大学和专业目标不能实现、恋爱受挫、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犯错误受批评或处分、评优或评奖学金落选、身心患病、毕业求职受挫、受到意外事故的伤害等,这些均易引起心理失衡。心理失衡若不能及时引导、矫正,就容易发展为心理障碍。

第二个层次:常见心理障碍。据调查,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有以下五种。

①意识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清晰地感知、领悟外界事物,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②智力障碍 主要表现为在智力活动方面不协调或过于迟钝,产生错觉和幻想。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等,都是常见的智力障碍。

③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情感幼稚、喜怒无常,情绪反应与刺激的性质、强度不相称。

④意志障碍 主要表现为行为受直观感知和简单动机或情感冲动所支配,缺乏行为的目的性和一致性。缺乏自制力,常出现冲动行为;遇事优柔寡断,懦弱胆小,易受暗示等,都是意志障碍的表现。

⑤人格障碍 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人格障碍一般没有知觉、运动或意识等严重障碍,也无智力发展上的缺陷。大学生的人格障碍较常见的有爆发性人格、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逆反性人格、压抑性人格、焦虑性人格、混合性人格和易反应性人格等。在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中,有的缺乏义务感、责任心,常为一些细小的意见或得失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有的好猜疑,多幻想以至夸大;有的孤独、自卑、忧郁,对周围的事情无兴趣、不热心,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人际关系紧张等。

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比较多见的是意识障碍、情感障碍和人格障碍。严重的心理障碍若不能及时发现和引导解除,就容易发展为精神疾病。

第三个层次:精神疾病。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分裂症两种。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是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分裂性个性、敏感多疑、对学生和有关活动厌倦、对人冷淡、孤僻、犹豫、破坏性行为等,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其次,按其类别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自卑心理。它是指个人由于某些缺陷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自卑心理往往会导致缺乏自信、不求上进、不愿去与人交往和参与集体活动等。

二是孤独心理。它是一种封闭内向的性格障碍,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不同于独处,有的人由于某种原因而独处,但并不一定产生孤独感。大学生普遍能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时也想广交朋友并希望有知心朋友。但由于一方面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交往能力,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学校人际交往中碰到了各种问题,存在着孤独感。这一心理异常现象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的对交往缺乏兴趣,也不善于交往;有的不知道如何接近他人,如何处理与同学的冲突;有的不知道如何恰如其分地与异性交往;有的不与大多数学生交往,只在小圈子内交往,等等。这些现象如果发展下去,将使有这些问题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更加孤独。

三是焦虑心理。这是大学生中常见的轻度心理异常表现。有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往往会无所适从,特别是生活、恋爱、学习上受到挫折和意外事件的伤害后,最易产生焦虑心理。当一个人出现焦虑感时,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担心害怕、心跳加快、呼吸加深、易怒出汗等心理、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考试焦虑心理也较常见,有的学生学习动机过强,有的考前准备不充分等,都易出现焦虑症状。

四是苦闷心理。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上大学须缴纳各种费用,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或下岗职工的家庭,经济困难使这部分学生产生了苦闷心理。

三、大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异常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遗传因素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都已证明,人的生理遗传因素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例如,血亲关系越近,共同的遗传信息越多,则产生同样的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生理功能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异常症状,人的大脑发育不全,就会引起器质性精神紊乱症;人的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就会引起心理紧张、焦虑、情绪波动或表现出抑郁症状;女性月经期的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患有传染病、器官疾病、脑疾病和内分泌疾病的人及身体残缺者,都可以导致心理异常。所以说,生理遗传是产生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

2.客观环境因素

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以及个人生活环境因素。这些错综复杂的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决定性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例如,天气过热或过冷、气温偏高或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引起心理异常。

(2)社会环境因素 例如,当今社会中存在“一切向钱看”、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现象,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适当或不合理,学习负担过重,考试制度不完善等现象,均可使人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异常。

(3)家庭环境因素 例如,父母对子女正当的要求不能给予很好的满足;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妥;家庭自然结构残缺不全,父亲或母亲过早死亡、父母之间长期不和或分居、离婚等现象,都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异常,容易形成异常人格。

(4)个人生活环境因素 它是指个体独立生活欲望和行为受挫给人带来的心理痛苦。例如,失恋、人际关系不好、经济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异常。

3.主观个体因素

主观个体因素是指一个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它包括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经验、意志品志、情感表现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例如,身心迅猛发展带来的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支配的暂时失调;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消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某些精神疾病的遗传;情绪不稳、易冲动或易沉默;交往过程中孤僻、封闭、退缩;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差,过分迟钝和过分敏感等,都是产生心理异常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